日期 :
“古塘的尽头,历史的滩涂,富庶的家园,美丽的乡土,幸福的亲情,和睦的村落,没有华丽,只有淳朴。”这是对昔日航民、今日航民和明日航民最真实的描述。曾经的猪圈牛棚、泥泞小道、低矮茅舍早已无处可寻,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楼宇、一栋栋小洋房,还有一张张幸福的笑脸。全村没有困难户,家家都是富裕户,孩子从小学到高中学费村里全包,考上大学发奖金还管生活费,村民医保、养老全包,年底个个有分红,城里姑娘抢着嫁到村里来。
40年前远近闻名的“光棍村”,如今一跃成为浙江省的“首富村”。用航民村领头人朱重庆的话说,靠的是“改革开放遇上好政策,始终如一坚持集体经济,坚持共同富裕这条路不动摇”。
小舢板变巨轮
萧山东部有座航坞山,相传很久以前,钱塘江流经航坞山归入大海,越王勾践修筑都城,曾采石于此,江边设有停泊船只的船坞。“航民”的先民聚居在航坞山旁,故得名航民村。航民人主要以打鱼为生,穷得远近闻名,到1978年,全村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仅148元,“是一个‘倒挂户多、缺粮户多、光棍汉多’的‘三多村’”。航民村党委书记、浙江航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朱重庆说,当时的航民村只是萧山县瓜沥镇的一个生产大队,人均不到半亩田,一半种水稻,一半种络麻,中间插一茬萝卜,基本温饱都成问题。
1979年,26岁的朱重庆还是大队会计,航民大队党支部开会学习贯彻萧山县委《关于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的意见》,提出有条件的公社大队可以兴办社队企业。“在萧绍地区,‘三缸’(酒缸、酱缸、染缸)是赚钱的营生。经过多方考察和激烈讨论,大队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——筹建漂染厂。”朱重庆介绍,于是全村上下东挪西借凑了6万元,漂染厂建了起来。
时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徐才法把村里的青年后生筛选了一遍,最终锁定了朱重庆。“我和老支书的想法一样,一定要让航民人有饭吃,有工作,过上好日子!”航民村真正开始起航。到1982年利润便突破一百万元,成为当时萧山第一个“百万富翁村”。“利润的30%留作村用,70%投入再生产,就有了1987年的织布厂、1988年的染料化工厂。”朱重庆说,此后大厂带小厂,老厂带新厂,走出去,请进来,成功办起一个又一个企业。
航民集团逐步发展出以纺织、印染、热电、黄金饰品等行业为主体的多门类工业体系。2004年8月9日,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大厅敲响了“航民股份”上市的锣声。航民这只原本停泊在钱塘江边的“小舢板”,终于载着航民人的梦想扬帆远航,成为驶向广阔海洋的一艘巨轮。
从“口袋鼓”到“脑袋富”
2017年,航民集团产值133.8亿元,利润9.1亿元,净上交国家税收5.5亿元,村民人均收入63500元。39年间,航民坚持壮大集体经济,走共同富裕道路,创造出富有传奇色彩的“航民模式”,先后被授予浙江省“文明村”“模范集体”“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”“首届魅力新农村”,以及全国“村镇建设文明村”“中国经济十强村”“中国十佳小康村”等称号。
经济实力越来越强,村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。“家家户户住别墅、用电用水都补贴、大米凭票领、考上大学报学费、消遣娱乐有去处、老人能拿养老金。”几句话基本上能概括航民村人的幸福生活。
你多久进一次电影院?20多岁的铁杆影迷小孙的回答是,新片上映,场场不落。他几乎每天都会去单位工会问当天有没有电影票,有票就领,没票就自掏腰包——票价只要5元钱,却是一线影院的享受。航民人可不只有影剧院。建于1996年的村文化活动中心,占地10亩,投资1700万元,里面除了影剧院,还有游泳馆、阅览室、舞厅、网吧和老年活动室。阅览室除了自购的1.5万册藏书外,还与萧山区图书馆建立了合作关系。
“首富村”的村民,要保证脑袋也和口袋一样富裕。朱重庆说,用多劳多得发展生产,用社会福利保证公平,航民村的富裕之路越走越宽、越走越稳。
摘自《文汇报》